2023年8月,华为突然在网上开始销售Mate 60 Pro,这一举动让美国感到十分惊讶。自2019年起,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实施了各种技术封锁,断绝了华为对许多关键技术、设备和软件的访问。按照美国的设想,华为即便不倒闭,也将退化为“功能机”制造商。美国一些政客甚至大胆预测:“华为活不过三年。”
然而,事实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对Mate 60 Pro进行拆解后,技术机构发现,手机里竟然有一颗7纳米的麒麟芯片,而这颗芯片是由中芯国际制造的。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它告诉全世界:在美国最严苛的科技封锁下,中国不仅没垮,还突破了核心技术领域的瓶颈,取得了突破。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较量,更是中国文明韧性的一种展现。
展开剩余82%美国的反应自然是“恼羞成怒”。他们随即加大了对中国的科技封锁。2024年2月,中芯国际的最先进生产线被加紧限制;紧接着,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也被要求,必须为每一笔向中国出售的AI芯片申请许可证,审批周期长且艰难。到了2025年10月9日,制裁又升级,29家公司被列入黑名单,甚至包括一些中国、土耳其和阿联酋的公司,连美国的芯片分支机构也未能幸免。美国的策略是把所有可能的漏洞都堵住。
但问题来了,这张“封锁网”真的能限制住一条决心要突破的“鱼”吗?
美国国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无意中给自己打了脸。报告承认,在禁令下,中国依然通过各种途径购买到了价值380亿美元的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这一事实说明,封锁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且,正是美国的极限施压,促使中国不得不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也加速了中国在技术上的突破。
如今,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产能已经占全球的35%,且这一比例还在上升。美国可能会后悔当初没有采取低价倾销的“怀柔”策略,而是选择了最强硬的对抗。历史没有“如果”,它们的强硬手段,反而催生了中国的最顽强的抵抗力。
美国以为卡住了中国的“喉咙”,但俄罗斯却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场“棋局”。普京在媒体采访时直言,美国的目标并非单纯针对某一家公司或技术,而是想要全面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因为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增长速度已经对美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威胁。他甚至用比喻形容:“中国的崛起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这番话虽看似抽象,但在中美关系的现实中,却异常精准。美国真正害怕的,不是中国拥有了什么技术,而是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拥有自己发展路径的文明型国家,展现出来的强大潜力。
从经济层面来看,美国的打压策略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特朗普时代,华盛顿实施了大规模的关税制裁,对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了25%的关税,试图通过提高成本迫使产业链离开中国,打击中国的出口,进而拖垮中国经济。然而,几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中国GDP增长了5.4%,且世界银行也确认了这一“强势开局”。到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依然维持在5.3%的稳定水平,全年保持5%以上增长看起来毫无悬念。相比之下,美国的经济却面临了严峻的通胀压力。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2021年初至2025年累计上涨了21.2%,而同期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增长仅为19%。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美国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生活成本逐年增加。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多次在公开场合承认,关税对美国经济和民生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更加持久和严重。尽管美国寄望于制造业回流,但由于成本、劳动力、供应链等问题,结果始终未能实现。
更让美国担忧的是,中国与俄罗斯的日益紧密合作。自2022年两国宣布建立“无上限”战略伙伴关系后,美国在战略层面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两国的合作涵盖了能源、科技、金融和军事等多个领域,让华盛顿深感不安。美国国务卿甚至公开表示,中俄的合作可能使朝鲜获得先进的核技术,并提醒中国警惕俄罗斯。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说服俄罗斯疏远中国,然而这一努力几乎注定失败。因为自西方制裁以来,俄罗斯经济深度依赖中国的投资、技术和市场,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综合来看,美国面临的是一个越来越难以应对的局面:它既无法孤立中国,也无法阻止中俄日益紧密的合作。美国的每一步棋,似乎都在无意间推动中俄战略的合纵连横。
这场科技战的背后,反映了美国的根本焦虑:它害怕中国不仅“有”了什么技术,更害怕中国“是”一个独立、强大且不容忽视的全球大国。
中国的应对策略也非常明确: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推动科技创新,拓展国际朋友圈。当中国的综合实力足够强大时,任何外部的压力都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正如普京所言,太阳终将升起,遮不住的光芒终会照亮全球。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