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深秋的傍晚,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的跑道被夕阳染成一片绯红。一架F-22“猛禽”战斗机呼啸着冲向天空,机翼下挂载着最新型号的AIM-120D-3空对空导弹。不久之后,几道耀眼的白光从机尾划出,导弹疾速追逐目标,场面极为震撼。
这次试射创下了美军空对空导弹拦截距离的新纪录。与以往高调公布参数不同,美军这次仅用“创纪录”一词带过,未透露具体射程。但能确定的是,AIM-120D-3的飞行时间延长了40%,让五代机在空战中有了更长的攻击窗口,这对提升生存率和作战效能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这也折射出美军的一种焦虑:他们担心自家的导弹在面对对手的新一代武器时会显得力不从心。
AIM-120系列自上世纪90年代服役以来,一直是空战的核心武器,曾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取得高达60%的拦截成功率,堪称改变空战格局的存在。但随着时代发展,它的技术优势逐渐被缩小。为了提升射程,美军并未彻底革新动力系统,而是依靠电路板升级、延长电池续航、优化软件等方式进行改造。虽然外界推测其射程已接近180公里,比早期型号提高了近三倍,但真实威力仍然是个谜。
展开剩余65%让美军更为担忧的,是中国的霹雳-15导弹。这款导弹在实战中展现了惊人的性能。例如在一次印巴冲突中,中国歼-10CE战机在ZDK-03预警机的引导下,发射一枚出口型霹雳-15E导弹,将印度的“阵风”战机击落,而自身却未被雷达发现。在随后短短几个小时里,又有多架“阵风”战机相继中招。这一系列战果充分证明了霹雳-15在超视距空战中的绝对优势。
霹雳-15采用双脉冲发动机,能在中段保持巡航,末端再爆发冲刺,机动性远胜美军仍在使用单脉冲动力的AIM-120D-3。此外,它还结合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与双向数据链,实现战机、预警机和指挥系统的实时联动。这使得中国在体系化空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更令美军头痛的是,霹雳-15只是中国导弹体系的“中坚力量”。射程可达400公里、专门针对预警机和加油机的霹雳-17已经列装;而传闻中射程突破500公里、采用固体冲压发动机的霹雳-21,也正在筹备之中。相比之下,美军早在2017年就启动的AIM-260计划至今屡次拖延,投入巨额资金却迟迟未能突破关键技术。
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军在体系作战理念上落后。现代空战不再只是拼导弹射程,而是考验整体协同。霹雳-15展现出的“A射B导”能力,依赖战机、预警机和卫星网络的高度一体化。而美军的探索显得零散,比如F-35的雷达探测距离与AIM-120D-3的射程并不匹配,形成明显制约。
从科索沃到克什米尔,空战规则正在快速演变。美军试图用AIM-120D-3的“射程纪录”来掩饰自身在体系对抗上的短板,但霹雳-15的锋芒已表明,一个新的空战时代正在到来。导弹不再只是飞行员的武器,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关键支点。可以说,中美的空中军备竞赛,胜负已在云端初现端倪。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