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在台海和南海接连挑衅,解放军也采取了连续应对。事情大致是这样的:9月12日,美国“希金斯”号驱逐舰和英国“里士满”号护卫舰一同通过台湾海峡,解放军东部战区派出海空力量全程跟踪并依法处置。同一天,美国务卿卢比奥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与菲律宾“站在一起”,反对中国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称此举“破坏稳定”。再往前看,9月10日美军还派出一架MQ-4C“三叉戟海神”无人侦察机靠近黄岩岛。合起来看,在72小时内,美方在台海和南海连续发起了三次针对性的行动。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当前美印关系因关税等问题出现摩擦,印度与中国、俄罗斯的联系有所加强,中印边境紧张程度相对缓和,这让台海和南海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棋子之一。美国以“自由航行”为名,频繁在这些海域展示军事存在,表面上是维护通行权,实际上也有制衡、施压的政治目的。观察人士认为,这种频繁的动作背后,折射出美国对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担忧。
中国近年来在科技和经济上的进展,是促使局势紧张的重要背景。文章提到,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甚至宣称推出了全球首个全频段6G芯片;同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上逐步减少对美依赖,转向与东盟、拉美等地区深化合作。经济和科技的实力增长,让美国在制定对华策略时更为谨慎与急迫。近期两国就关税问题达成了短期“休战”,把关税谈判的缓和时间延长到11月初,这也表明双方在经贸上仍有复杂互动。
展开剩余59%军事上,中方在9月3日的阅兵中展示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包括导弹、战机、无人机等,许多项目被描述为首次亮相。美国对此保持高度关注,并通过加强与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合作,试图在印太地区形成对华围堵或制衡的小圈子。比如,英国护卫舰通过台湾海峡的行动,就被解读为配合航母战斗群在印太部署的一环。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也有自己的策略。设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一招综合性的举措:一方面体现生态保护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该岛的基础设施和管控能力,同时坚定宣示主权。中方认为,这种做法既合理又具有法律与实际意义,而美方指责“破坏稳定”的说法则显得无的放矢。
那么,美方连续挑衅是否意味着准备与中国直接开战?从现有信息看,并非必然。报道指出,9月9日中国国防部长董军接到白宫来电,美方防长在电话中表示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冲突,但会维护其在亚太的所谓“战略利益”。这种表态的实际含义常被解读为:美国自身不愿直接与中国开火,但可能通过推动盟友在前线采取更积极的军事或政治姿态来实现战略目标。
在这种复杂对峙中,文章最后给出的策略是“杀鸡儆猴”——也就是以强硬或有力的局部行动震慑对方,警示其他试图挑衅的国家。不过具体手段如何实施、风险如何权衡,则需要谨慎计算:既要保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也要避免把局势推向不可控的军事冲突。
总体来看,台海和南海已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舞台:美方通过军事存在和盟友网络施压,中国则以法律、行政和军事手段回应。双方都在寻求既能维护各自核心利益又能避免全面冲突的平衡点,未来走向仍取决于政治、外交和军事多方面的互动。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